行进海岸线
发布时间:2025-11-03 10:16
央视丹东讯11月1日讯(记者李子平实习记者王明和)深秋时节,从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孤山镇大芦岛码头望去,海面平静、宽广。几年前,这里还可见到3公里长的海参围堰。围堰围成的700公顷海域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数百万元的收入。但现在,围堰已经没了,大海也未受干扰。 “每年赚这么多钱,为什么要撤?”记者询问大路村党委副书记王德武。卫星图像记录了大鹿岛北侧的海参养殖围堰拆除前的样子(天图地图截图)。水流出来时,围堰断海管的轮廓仍依稀可见(中播网记者李子平摄)o 不转动,但水在其上茁壮成长。海参养殖围堰建好后,渔民熟悉的“山流”就消失了。岛周围海域环境持续恶化,大量垃圾和贝壳沉积。海底底部逐渐变硬、变硬,不再适合贝类等底栖生物生存。粗放的养殖模式破坏了沿海生态,大鹿岛逐渐陷入渔业资源衰退、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 2013年,张宗义担任大路岛村委会书记,推动湿地回水和滨海生态系统修复。经过多年的努力,村里终于决定在2020年拆除海参围堰。此后,大鹿岛的流水逐渐变了,滩涂恢复了,以前没有见过的物种开始出现。相互之间,多年不见的鱼类也大量繁殖,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大鹿岛海域宽阔的滩涂适合贝类生长(总台总台记者李子平 摄)。海水养了,但如何让海水健康可持续生产?大鹿岛是中国海岸最远端的最大岛屿,地处鸭绿江口和大洋江口交汇处,沉积物丰富,非常有利于异蛤和黄蛤的生长。于是,大鹿岛人民开始恢复种植两种当地有用的贝类产品。目前,大鹿岛已从南方引进苗木,养殖各类海蛤近5万公顷,年产量1万吨至2万吨。 “此前,由于海水退化,黄蛤逐渐从大鹿岛海域消失。经过放归和多年保护,黄蛤现已在12000多公顷海域生长,并实现了自然繁殖。”大鹿岛贝类养殖公司副经理李凤东说,“拆除的海参养殖区,有效地将周边水岛恢复到了水边,极大地促进了非蛤法养殖。”除了发展蓝色养殖外,大鹿岛还严格实行海洋捕捞。港口24小时值守,监测岛上100多艘渔船的休渔状况,形成了“港口有看、渔船有责、责任有责”的闭环管控格局。此外,大鹿岛还主动取消了湿地区域海域使用证,实施了3万多公顷湿地的恢复和恢复。优越的生态环境让渔民有了更多的收获。 “我一年能捕到海螺三四千斤,章鱼两帮三千斤,加上其他海鲜,我的收入很满意。”渔民余胜利说。出海打鱼的渔民返回港口(总台央视记者李子平摄) 张宗义说,现在,该村旅游、养殖、渔业三大支柱产业都受益于生态修复和保护成果。大鹿岛海水碧蓝,沙滩平缓,海底无礁石。拥有中国北方最大的天然沙滩浴场。近年来,旅游业逐渐成为开发海岛富民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大路刀村旅游市场规范,交通条件畅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岛上统一了旅游运营管理,将私人住宅改造成客房,200多家民宿统一定价,并配备齐全的健康中心、星级酒店、土著餐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岛上海鲜丰富,我们坚持当天捕获、当天烹饪,让游客最大限度地品尝到最原始、最丰富的美味。更重要的是,游客还可以参与海上旅游、捕鱼、加工等体验。”大鹿岛酒店负责人卢频表示,“我们为游客提供的不是简单的住宿,也不是简单的戏水,而是海岛生活方式的体验。”丰富的文化旅游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中央广播电视网发布)东港市委宣传部供图)大鹿岛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1894年,甲午战争在距大鹿岛不远的海域爆发。去年,村里重新绘制了壁画,修建了甲午战争历史文化长廊等设施,并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深秋的大鹿岛(总台央视记者李子平 摄)十年来,大鹿岛村集体投入数百万元完成保护性建设,包括观景平台、彩绘墙等配套设施。该岛高度重视土著文化遗产,连续成功举办三届海岛文化旅游活动,充分展示了海岛地域人文和祈海民间非物质文化的独特之美。 2025年正月十三祈海大鹿岛文化活动入选全国“春节村”展示“e嘎啦”示范,进一步提升了大鹿岛民间祈海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传承。大鹿岛开岛节(总台央视记者李子平摄)依托三大发展引擎,大鹿岛村实行财富模式驱动的集体经济,建立“党支部+公司+农户”的运行机制,让村里真正成为岛屿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深深铭刻在大鹿岛村民心中,成为大鹿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共同基因。 编辑:郑建龙